《亲爱的》观后感
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,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,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。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,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亲爱的》观后感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亲爱的》观后感1带着重感冒,认真看了《亲爱的》,看过电影后,却会发现,那不仅仅是一部苦情催泪片。有些悲,不一定让人落泪,但那种沉重会直戳心灵;有些希望,不一定让人开怀大笑,但总会有一丝阳光不经意地落在眉梢。《亲爱的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。就像黄渤说的,这个电影有一只手,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,会触碰到你的心灵。
《亲爱的》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,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,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,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,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、理解到的。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,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,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。人来人往,我们迷惘,我们失去,我们的家究竟在何方?
电影里,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,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,不言放弃,唯有把希望当饭吃,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,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。找到鹏鹏那天晚上,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,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,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,终于终于爆发,面容抽搐,声嘶力竭,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,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,这几年,他活得有多累。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,在静默中,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,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,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,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,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,只有把鹏鹏带回来,他的家才在,他才能回家。
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。不认命的她为了往上爬,和田文军离婚,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。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,她终于发现,其实身份、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,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,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。这实际上,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,只是活得太匆忙,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,再看看现在的自己。失去鹏鹏,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;寻找鹏鹏,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,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。面对本能痛苦,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,只有重新建立内心,才可以去对抗、甚至超越这个痛苦。电影里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案,但我们显然能感受到,鲁晓娟回家了。
韩德忠,没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。他在电影里,其实是一个没有回家的角色,他失去太多,以为能够借帮助大家来获得救赎,但到头来发现,寻找太累,最终还背叛了众人。电影里,他在回家这条路上似乎越走越远,最后发现钱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过去,更抵不上一张死亡证明。
佟大为的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。社会会磨掉人当初的锐气,使人同化成社会之人,要生存,就必须得那样。而在帮助李红琴的过程中,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,找到了回家之路。唯一让人遗憾的事,佟大为的很多场戏,都能看出《中国合伙人》里王阳的影子。
李红琴,不得不说。赵薇这次终于遇上最对的,也是最好的角色。这个人物的命运,早已注定赵薇可以在这部戏里大放光彩。她丢失的是一切,丈夫已死,养子被带回家,女儿被夺走,她的家完全散了,如果女儿不能要回来,严重地说,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。这在某种程度上,和田文军也有点类似,只是在社会的认同上,她站在了田文军的对立面。儿子和女儿都不属于她,就连法律,似乎也要来割断她最后一根稻草,生活之于她,太残酷了,以至于我们在道德伦理上本该厌恶这样的人贩子老婆,但却最终不由为之怜惜和感慨。她能不能回家,她还有家可归吗?电影的最后,留下了很多,长镜头一摇,我们隐隐看见,黑暗的尽头还是有一点的光亮,那到底是不是希望?如此脆弱和无奈,再加上语言和造型上的塑造,赵薇完全就是李红琴,她的角色太无力了,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!
《亲爱的》是一部好电影,但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,去接受故事的牵引。我们都太焦虑了,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丢掉的是什么。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有电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经历,但是光影的魅力,就可以让我们在两个多小时内,去感受另外一场人生,然后审视自己。电影的深度不在于导演或编剧将细节挖得多么深入,而在于,它落在我们的心头到底有多重。陈可辛导演的电影,不会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,也不会给予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,他就是一个旁观者,铺开了一切的问题,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回家的路。
离家的路有千万条,回家的路只有一条。希望我们都在那唯一一条路上。
《亲爱的》观后感2"田文军(黄渤饰)和鲁晓娟(郝蕾饰)曾是一对恩爱的夫妻,然而,两人之间的感情却被时间和争吵消耗殆尽,最终,他们选择了离婚。如今,联系着两人的唯一枢纽,就是可爱的儿子田鹏。然而,某一天,这唯一的纽带也断裂了,田鹏于一次外出玩耍时无故失踪,绝望和崩溃之中,田文军与鲁晓娟踏上了漫漫寻子之路,并在途中结识了许多和他们一样无助的父亲和母亲们。
时光匆匆流逝,一条关于田鹏的`线索浮出水面,促使田文军和妻子来到了一处偏僻的村落之中,在那里,他们看到了酷似田鹏的男孩,然而,男孩口中的“妈妈”却并非鲁晓娟,而是一位名叫李红琴(赵薇饰)的村妇,这错位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?
《亲爱的》当然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,但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社会的群像,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对亲情的漠视,而那种丢失的深沉与悲痛,其实是每个人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、理解到的。然而这不仅不是一个普遍发生的故事,它也不单纯在讲述孩子的丢失和寻找,还折射出了社会中人们内心某种东西的丢失和寻找。人来人往,我们迷惘,我们失去,我们的“家”究竟在何方?
电影里,田文军说“凭什么我要认命”,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,不言放弃,唯有把“希望当饭吃”,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,还能“不认命”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。找到鹏鹏那天晚上,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,那是3年来他第一次落泪,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,终于终于爆发,面容抽搐,声嘶力竭,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,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,这几年,他活得有多累。黄渤的表演太有爆发力了,在静默中,给予我们心灵重重地一锤,虽然没有经历过这般痛苦,但是看着他抱头痛哭,我们似乎能突然明白,他拼命寻找的何止是鹏鹏,只有把鹏鹏带回来,他的家才在,他才能“回家”。
鲁晓娟丢失的也不仅是鹏鹏。“不认命”的她为了往上爬,和田文军离婚,组建了一个中产家庭。但在丢失了鹏鹏之后,她终于发现,其实身份、金钱是无法对抗这样一个痛苦的,她一直想摆脱人下人的身份,倒头来却发现丢掉了自己。这实际上,跟很多我们身边的人都很像,只是活得太匆忙,以至于没法停下脚步去看看原来的自己,再看看现在的自己。失去鹏鹏,她又变得跟田文军一样了;寻找鹏鹏,其实是她自我重建的过程,重新回到她出发时的状态。面对本能痛苦,外在的不可能帮助到什么,只有重新建立内心,才可以去对抗、 ……此处隐藏1376个字……威尼斯大教堂前,孤单的小樱失声痛苦,絮絮的的对着DV诉说对小棉的思念与愧疚,此刻,她学会了爱。
看这部电影时,许多的片段令我过目不忘,几乎所有的角色都会有让我感动的事迹或者让我温暖的笑脸。在伦敦,旅途刚开始的地方,小樱的同事汤姆哥,看上去他五十来岁,却坚持让小樱小棉叫他哥,他不识字,却会在记事本上用最笨拙的方式画下来在伦敦的日子3165天。他被伦敦警察遣送回国时,脸上微微带着笑意,电影结尾时,他给小樱发送了一封邮件,在家乡的他,笑的灿烂无比,洋溢着幸福。在巴黎,养猫的孤独老太,起初,她一出场便不断的喋喋不休,怪她们走楼梯时弄出声响。表情怪异的脸上,让人有一种厌烦。可在小棉生病时,却也会好心的送上阿司匹林。还有生活在废弃建筑里的皮西,坚持在没水没电的环境下生活,小樱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会回答说是“生活“。仿佛诗人一样,却会和小棉像孩子样在巴黎的熙熙攘攘的街头玩闹,他会举着牌子,上面写着“这么冷的天,想要拥抱的人举手”。小棉毫不犹豫的举起手来,两人相望而视,笑容挂在嘴边,这一刻,爱情便衍生了。还有小樱那总是一脸严肃的父亲,在小樱离开的时候,会偷偷的录一盘对小樱的一些忠告的视频,却不好意思亲手送给她;在小樱旅途归来的机场,他也会笑若桃花。这一路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旅程,小樱获得的一份得意的工作,小棉重新收获了一份真诚的爱情。
我的脑海里倏忽的飘过这些片段,在民谣乐曲的衬托下,不禁觉得旅行与远方是两个多么吸引人的字眼,觉得皮西的生活态度是多么的让人着迷。我恍惚的觉得自己已经背上了一把吉他一个摄像机上路了,而我身旁的同伴却模糊的看不清脸。我走在叫不出地名的地方,旅行就好像迷路一般,乱走乱撞,隐约的只记得,每去过的一个地方每走过的一条路都是新的。我看到四处飞舞的白鸽;各种人的大大的笑脸;五颜六色飘荡的丝带……这一切好像都隔着一层淡淡的薄雾,我伸出双手,却怎么也拨弄不散。
我又果断的坐起身子,半蹲在床板上,我关闭电脑上豆瓣电台的窗口,打开常用的听歌软件,决定听一些朗朗上口的pop和R&B。电影是电影,现实是现实。很不幸的,我是知道这个道理的。我一面感到欢愉,我回到了现实中,人应该活在当下;一面却又害怕,我总是一次一次亲手的掐断自己的梦想。这样的状态,就好像我常说的,人,总是矛盾的。
天渐渐的暗下去,室友们提议一起局域网打游戏,渐渐笑声四起,吵吵闹闹,然后会争吵,会不欢而散。我不禁觉得这一切也很美妙,因为自然,毫不掩饰。相对于远方未知的臆想里,在这样糜烂混乱的大学生活里,其实藏着某种让人上瘾的东西。或许若干年后,回忆时可以看的清清楚楚,然而今时,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。
此时,我心中这一丁点旅行的念头已经彻底无影无踪了。
就让它活在《亲爱的伽利略》里面好了。
《亲爱的》观后感4《亲爱的》是我今年在影院的最佳体验。看这片的时候,周围没有喜剧片时放肆的毫无节制的笑声,没有动作片时我X我X的大呼小叫,没有悬疑片时讨论和卖弄的高谈阔论,没有烂片时手机亮起一片、人人都在聊天的茶话会气氛,只有不间歇的抽泣声、偶尔的轻笑,这点噪音渲染群体情绪足够,又不至于影响心情,刚刚好。
我没有想到《亲爱的》是这样一部电影,它和陈可辛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。去掉一水儿的大腕脸孔,再在镜头语言上做点“朴实无华”的加工,立刻就能改换成一部半纪录样式的新闻片。这里没有谁是戏剧核心的主角,谁都可以独自面对镜头,谁都可以偷偷跟观众交流一下心声的设置,就像那些被誉为特定领域教科书的小说一样,非得有详实的资料搜集,精确的人物肖像,一丝不苟的背景调查,才搭得出来这样的故事结构。这种结构里,角色重心的不断游移,不会让人觉得怪异,反而能加深自然主义的印象。一切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嘛,生活中谁也轮不到始终当焦点、做主角的。到结尾一看,果然取材自真人真事,这样留给编剧的活儿相对轻松了,只要精心做减法即可。
现实色彩的弊端是,对体制内人员的描绘,有点让人齿冷。无论警察、法官还是福利院院长,均予人墨守成规,不近人情的印象。当然,从逻辑上衡量,这并不是负面描写,他们恪守法律法规,不徇人情,是应尽的职务。但电影作为激发感情的文艺作品,尤其是这样以瞄准并挤爆观众泪腺为己任的悲情片,观众在同情主角之余,格外容易对他们产生反感。陈可辛拍这样一个剧本,是非常冒险的决定,他大可以妥协一点,把这群亲情的阻挠者塑造成两手一摊、满口抱歉、不那么吹胡子瞪眼的。但他就是要维持现实骨架的刚度,其创作立意是勇敢的,他的前作《中国合伙人》为三个大亨立传,偏要把他们早年市侩钻营、投机倒把的劣迹抖一大堆,都是一脉相承。
没看到一半,两边的姑娘都哭成狗了。我从头到尾都没掉泪,倒不是说电影不够煽情,其中多场催泪戏,每一场都足够给一部常规的剧情片做压轴了。只不过我年幼时候去影院看了一部《妈妈再爱我一次》,极大幅度提升了亲情戏的泪点阀值,不太容易被这种骨肉分离、久别重逢的情节逼出泪来,只在临界点七八成的位置持续徘徊了好久。陈可辛的这个煽情境界,已经足够把许多姑娘的纸巾耗得跟宅男一样快了。考虑到完全可以拉伸到20集电视剧的情节被大幅度简约化,泪点频度的设置还是合理的,毕竟你要给每个角色同等的、合适的展现酸楚的机会嘛。不过我估计,这些煽情戏码很快会被许多影评人称为电视剧哭法,等着吧。我比较意外的是,本期待结尾轰轰烈烈煽一场,它却抖了个现实与虚构的置换,把高潮尽在不言中了。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遵循了生活的逻辑,有光明的希望,也有崩塌的预兆,谁也无法预料会迈向哪一个方向。
影片星光熠熠,鉴于我不是任何一个主演的粉丝,免不了给好感度排个名。最后还是佟大为的痞子律师最得我心。这个角色放在这个剧本里,其实是带点抽离的。皆因其他所有人都是立足于真人真事,或是脱胎于那个世界观的,唯独这个家伙是戏剧化的,他也是唯一一个用发飙而不是流泪展现高光瞬间的。剧本为了把他和其他人放进同一个悲惨世界等同视之,必须安插了一个精神不稳定的母亲。否则我们太容易将这个家伙视作置身事外:别人都那么惨,你凭什么不开森。
但我喜欢他的原因不在这里,而是很离奇地,他让我想起《海扁王2》的结尾那句台词,现实的世界需要现实的英雄。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律师最符合这个定义。佟大为这个演员
很有意思,《金陵十三钗》里演了一个以一当百的漫画式英雄,这里又诠释了一个没有壮举的草根英雄,全都似模似样。我不太懂得评价演员的表演,但至少这两个形象的塑造,佟同学叫我心服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,我在这个律师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围许多同龄人的影子,事业失败,地位卑微,爱耍小聪明,爱装腔作势,在现实面前忍气吞声,热血上头也会怒发冲冠横一次,更重要的是,势利冷漠的保护壳底下,裹着的都是柔软和善良。他会在村妇当街受辱时,男子气概十足地挺身当一回侠士,也会义薄云天地拒绝金钱的馈赠。他和我们分享许多缺点,却做了许多我们羡慕而没有机会或勇气做的事,这实在令人很振奋。现实主义电影情节平实,却比戏剧化的大起大落更具励志意义。比起在一个夸张的世界里目睹超级英雄,我更享受在一个朴素的世界里,被真实可触的善良人所鼓舞。
文档为doc格式